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进课程教材 切实发挥教材培根铸魂功能
近期,国家教材委员会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部署加强大中小学教材建设和管理,强调要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进课程教材,切实发挥教材培根铸魂功能。我们必须深刻把握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任务要求,增强工作的自觉性和科学性。
一、深刻认识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进课程教材的重要意义
第一,这是教材建设与管理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的根本要求。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必须旗帜鲜明地体现党和国家意志。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要求,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指示批示精神,必须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
第二,这是培养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本质需要。“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事关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课程教材是大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其核心功能在于育人。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进课程教材,就是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矢志奉献国家和人民。
第三,这是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的重中之重与灵魂主线。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完善教材管理体制、强化教材建设支撑等关键问题。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进课程教材,切实在各级各类教材中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要求,增强教材培根铸魂功能,在落实国家教材委员会的总体部署中居于首要、核心、统领位置,必须贯穿于教材建设和管理工作的各方面、各环节。
二、“四位一体”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进课程教材
第一,要进一步推进教材编写修订。教材是教学之本,教材编写修订直接关系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进课程教材能否全面落实。在教材编写修订中,关键要做好顶层设计、进行科学编排,确保分学段分学科加以系统落实。一方面,要分学段以突出重点。中小学重在启蒙引导、感性体验、实践体认等,高等教育重在系统学习、理论阐释、深度探究等,确保学段之间层次分明、相互衔接且循序渐进。另一方面,要分学科以明确责任。要以思政课程为主渠道,以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为重要渠道,其他课程有机融入,确保学科之间主次分明、各有侧重且共同协作。为此,要及时组织好大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标准、统编教材修订,并开展相关培训;要及时修订中小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组织编写配套教师用书;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及时组织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修订;各编写出版单位要对其所出版的教材进行及时修订。
第二,要扎实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的,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教材一体化是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基础。为扎实推进这项工作,非常有必要成立由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主编、知名思政专家、各学段一线教师组成的专项工作组,科学研制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方案,明确具体的育人目标,并强化育人目标的连续性和贯通性,细化各学段育人水平要求,合理确定各学段教材的内容布局,确保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同时,要依据这一建设方案全面修订思政课教材,确保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设计、一体化修订。
第三,要深入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建设。马工程重点教材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的示范工程,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是新时代马工程重点教材建设的主线。全面落实《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育部重点教材建设推进方案》,抓好三项工作。一是重点建设一批精品教材,即重点建设一批意识形态属性强、价值引领作用明显、文化传承意义大的精品教材,加快形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体现中国学科发展要求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为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发挥基础性、导引性作用。二是打造“中国系列”高水平原创性教材,例如要大力推进中国经济学、中国法学、中国新闻学等教材建设,体现中国特色、中国智慧、中国价值应成为“高水平、原创性”的核心之义。三是推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述摘编“经典系列”,即梳理摘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及各学科重要论述,为教材编写、审核、出版、使用提供基本遵循,进一步打牢专家学者理论基础,全面提高教材质量。
第四,要大力加强资源建设。资源建设是切实发挥教材培根铸魂功能的重要支撑。一方面,要组织专门力量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解读,帮助教材的编者、用者及时准确把握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另一方面,要开发建设一批针对性、实效性强,富于吸引力、感染力的多形态资源,服务教材编写、修订、使用,确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进课程教材能有机、生动地落实落细。(作者沈湘平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文章原载于《人民教育》202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