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建设政策演进、特征分析与路径选择

作者: 来源:职教界 发布时间:2018年08月09日 点击数:1,053 字号:【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30多年的实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创造性地探索出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办学模式和以工学结合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这个过程中,作为高职院校办学和人才培 养的基点,专业不仅是教育行政部门对高职院校办学的基本要求,也是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开展 合作的考量因素,更成为公众、家长、学生评价高 职院校质量的重要参考。进入新世纪后,在教育行政部门发布的专业建设相关文件中,示范专业、重点专业、优势专业、特色专业、品牌专业、一流专业、骨干专业等提法不一而足,但建设一批代表和反映我国高职院校办学实力和水平的专业和专业群是政策的共同指向。2015年《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发布后,参照高等教育领域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模式,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也正酝酿开展高水平学校和高水平 专业建设,这不仅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之需,更是高职院校创新发展之路。

一、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政策回顾

(一)专业与专业建设

1.专业

中国古代教育中只有“科目”没有专业,近现代西方高等教育也是只设“院系”,未设“专业”。 《辞海》对专业的定义为“高等学校或中专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分工需要而划分的学业门类”。[1]《现代汉语词典》对专业的解释是:高等学校的一个系里或中等专业学校里,根据科学分工或生产部门的分工把学业分成的门类。[1]《实用教育大词典》对专业的定义是: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分工、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学科的发展和分类状况而划分的学业门类,高等学校和中专学校设置的各种专业,体现各自不同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制定各自不同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2]上述关于专业的表述尽管略有不同,但大意是相通的:第一,它是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中的学业分类;第二,它根据科学分工或生产部门分 工或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设立;第三,从国际比较看,它相当于欧美国家的课程计划。当然,也有许多学者认为,专业实际上是一种课程组织的形式 或课程组合或专门“领域”。

我国高等教育中“专业”一词形成于1952年下半年,即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院系调整时期,它是模仿苏联教育的做法。《教育大辞典》里对专业的 定义译自俄文,是指中国、苏联等国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各个专门领域,大体相当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的课程计划。[3]1952年在全国农学院院长会上,当时的教育部长马叙伦指出:“高等学校中建立以系为管理单位,以专业为教学的主要机构”,“专业”一词当时的解释是“一份专门职业或专长”,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标”。[4]自此后,我国高校中设置专业并延续至今,及至高等教育大众化后,高校之间出现了竞争态势,为争取生源、提高声誉,高校普遍注重专业建设。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类新机构的高职院校,从办学伊始就广泛认同并高度重视专业建设。

2.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在高职院校发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一是专业是作为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 基础教育讲课程,普通高等教育虽然也讲专业,但一般更多考虑学科,而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基点是专业,专业是高职院校的基础和基点; 二是专业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和活动的基本单元。从高职院校而言,一般从招生开始,都是以专业为单位进行,一直到人才计划、管理运行等都以专业为划界,二级学院或学系划分,一般都以专业群为单位,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校内外实验实训 基地等,大都以专业或专业群划分;三是专业是高职院校资源配置的基本指向。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看,一般对高职院校组织评定重点专业、特色专业、评定优秀专业带头人;而学校内部,一般也以专业为单位分配经费、配置人力,设立相应工作部门;四是专业建设水平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 平的首位体现。一般地说,有多少重点专业、专业 招生、就业情况、专业团队和带头人水准,都是学校办学水平的直接体现,也是人们评判的主要依据;五是专业结构特色也是学校办学特色的基本标志。有什么样的专业结构和特征,大致反映了学校的历史、现状、服务面向、服务能力,与普通本科相比,高职院校大多为行业特色型,其专业结构就非常有标志意义。

(二)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政策回顾

自新世纪以来,教育行政部门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进行了积极推动,早在2000年,教育部就以 教高〔2000〕1号文件的形式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实施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的通知》(以下简称1号文)。[5]而专业作为高等职业院校最为标志 性的载体和基础单位,专业建设自然是高职院校 内涵建设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教育行政部门政策的重要导向。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文件中,在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推进高等 教育大众化的重要抓手实施之初,教育部于2000年1月17日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以下简称2号文)。[6]2号文指出: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高职高专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专业 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需求的关键环节。要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 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求设置专业,并妥善处理好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与学校教学工作 相对稳定性的关系。

2004年,《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意见》(教高〔2004〕1号)(以下简称1号文)[7]同样对专业设置与建设管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是学校工作主动灵活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高等职业院校在设置专业时,要认真开展市场调研,准确把握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支持学校根据社会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灵活设置专业,并将就业状况作为设置及结构调整的依据。

2006年,在高等职业教育大发展、规模上位居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阶段,教育部发布了《教育 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以下简称16号文),[8]指出 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提出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高职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要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这些政策文件对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建设的要求和需求是清楚的,一是地位重要;二是服务区域和行业灵活适需;三是必须重视和遵循规律,办出特色和水平,尤其是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二、高职院校推进专业建设的支持举措分析

(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中的重点专业建设

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旨在遴选和培育一批办学定位准确、产学结合紧密、改革成绩突出、制度环 境良好、辐射能力较强的高职院校,进行重点支持,带动全国高职院校办出特色、提高水平。在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 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把专业建设放到了十分突出的位置。即在100所示范院校中,选择500个左右办学理念先进、产学结合紧密、特色鲜明、就业率高的专业进行重点支持,造就一批基础理论扎实、教学实践能力突出的专业带头人和教学骨干,建设一批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紧密和技术研发功能于一体的实训基地或车间,合作开发一批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体系,形成500个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重点建设专业群,提高示范院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

与此同时,在该文件中提出推进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创建共享型专业教 学资源库等内容都是站在专业建设层面的要求,实际上也是重点专业建设所要包含的内容。

(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中的重点专业建设

2010年,在连续实施3批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并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教育部、财政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9]明确提出新增100所左右骨干高职建设院校,其中,专业建设要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及时调整专业 结构;深化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制订培养方案,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开发专业课程,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实习基地;试行多学期、分层式的 教学组织模式,吸纳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与评价,将就业水平、企业满意度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高职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中的重点专业建设

在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和开展国家示范和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同时,教育部、财政部于2011年发布《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10]提出重点支持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提升高职院校服务经济社会能力。明确引导和支持围绕现代农业、制造业发展 重点方向,战略新兴产业、生产和生活性服务业等 重点领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支持一批紧贴产业发展需求,校企深度融合、社会认可度,就业好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同时要求推进校企对接, 探索系统培养,强化实践育人,转变培养方式,建设教学团队,实施第三方评价,文件又明确支持建设的重点专业为产业支撑型、人才紧缺型、特色引领型、国际合作型。

(四)《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

2015年,为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 精神,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文件共三大部分,其中,主要任务部分又分为5方面计32条,在主要任务的第1条开展名义为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后在附件中明 确的65项任务和32个项目,又把骨干专业建设作为第一个项目,即加强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凝练专业方向,改善实训条件,深化教学改革,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支持紧贴产业发展,校企深度合作,社会认可度高的骨干专业建设。支持专科高职院校与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社会责任感强的规模以上企业深度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面向企业的创新要求,依托重点专业(群),校企共建研发机构。面向国家重点发展产业,提高专业的技术协同创新能力,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和新兴产业发展。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培养满足中国制造2025需要的不同层次人才。

三、高职院校实施高水平专业建设的背景及特征分析

本文从专业和专业建设的基本概念出发,主要回顾了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关于专业建设的基本政策及主要举措,为我们进一步认识专业,重视和加强专业建设提供了基本参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批高水平专业,既是支持和支撑高水平高职院校的核心内容,也必将大大推动专业建设更好发展。

(一)建设高水平专业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实施高水平专业建设,我们可以从 综合视角加以分析。

1.提升高职教育办学水平的基础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20世纪80年代以来30多年的建设发展,规模上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截至目前全国高职院校数已经达到1388所,在校生规模已经超过1000余万,规模扩张既无必要,也无可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办学水平乃今后的主要任务。而高职教学以专业建设 为龙头,只有专业水平提高了,相应的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教材建设、保障条件建设改善了,办学水平的总体提高才有可靠的基础和可能,高水平专业建设在高职教育发展和水平提升中居基础和决 定性作用。

2.已有专业建设的积累成果效应所在

自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并开展以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一贯重视专业建设,各院校也把专业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在国家示范和骨干院校建设中,也把专业建设作为龙头和重中之重来做,经过学校、省、国家各层次的推动,我国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理念已经建立,模式有所创新,条件有所 改善,具备了建设一批高水平专业的可能性。

3.支持和促进产业发展之必需

众所周知,专业与产业相匹配、相对接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管理的基本依据。当前,我国经济正进入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要历史时期,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人才队伍尤其是一大批技术技能人才的适需和保证,是十分重要的路径和条件,因此,办好专业、建设高 水平专业,对于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实现转型升级 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4.促进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需要

我国经济社会正从大国向强国迈进,扩大国际合作交流,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是重要内容和重 要路径。在这一背景下,我们既要吸收和借鉴国 外优质教学资源,也要推广我国先进教学理念和 文化,建设一批高水平专业,有利于适应一带一路 走出去战略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有利于实施职业教育优质教学资源为国际化培养人才的需要,从而提高我国高职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综合水平。

(二)高水平专业的基本特征

高水平专业是一个学校长期建设积累的结果,应该具有较合理的定位,较宽广的市场,较好的办学条件和较大的行业企业和社会影响力。具体来说,至少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定位相对稳定合理

高等职业教育既具高教性,又具职教性,主要培养具有较高适应性、职业化程度较高的技术技能人才,要在基层下得去、用得着、留得住,首岗适应、岗位迁移和职业发展都比较强,但不同于本科,也不同于中职,当然,也与传统高等专科不 同,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必须在产业的经济社会中找到合理定位,同时在人才培养规格上有合理 定位。在这一前提下,具有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变化的调适水平和能力,真正做到具有可替代性。

2.办学条件相对优裕

办好专业必须有一定的条件支撑,如高水平 专业带头人、可持续的教学团队、相对稳定的专任 教师队伍,数量适当且教育质量较高的行业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先进的校内实训条件和与就业相匹配的校外实践实习基地等,在互联网、云计算背 景下,适应具有较好的信息化条件和装备,相应 地,学校举办该专业也应有一定历史。

3.办学理念清晰科学

一个专业要体现其高水平,必须有科学而清晰的理念来支撑,必须回答好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立足于培养德才兼备的技术技能人才,贯彻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同时,高水平专业应积极探索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模式和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探索形成专业建设文化和独特理念,具有鲜明办学和建设特色。

4.社会综合认可度高

高水平专业一般应当在以下方面体现社会认同度。一是考生欢迎度,可以同类专业考分和第 一志愿率来衡量;二是学生稳定度,可用转入转出该专业情况来分析,转入加分、转出减分;三是毕业生就业率,包括就业率、签约率、对口率、稳定率 等;四是学生获奖率,主要是指在各类评比和技能 大赛上获奖情况;五是用人单位满意率,主要看行 业、企业和社会各界是否满意和好评。

5.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强大

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办学的第一职能,但科 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亦十分重要,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的专业建设应当在技术技能积累中发挥作用,当然,专业教师结合行业企业发展,在开展产品和技术研发、服务中小企业等方面的能力也十分重要,作为高水平专业,在服务引领同类专业建设中作用发挥也十分重要。

6.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高

对于能够在国际合作交流,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特殊突出作用的专业,制订并推广出国际标准的专业,应当特别给予支持。

四、推进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建设的主要路径

前面我们从专业建设的概念及其专业建设在 高职院校中的重要性,回顾和解析了新世纪以来 教育行政部门对推进专业建设的要求及重点建设的方略,虽然其中表述略有不同,但规律性的东西由此可循。在新一轮优势、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遵循规律,与时俱进,找准策略,努力办出特色和办出水平。

(一)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高等教育有五大使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职业教育有三大任务即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但无论如何,高职院校的第一和最基本的职能是人才培养,办学校如此,办专业更是如此,这是办 什么样的学校,怎样办学校的关键,而落实好这一点,更必须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大问题。第一,必须坚持德才兼备、 以德为先的原则,注重把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涵养作为重点,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巩固马克思主义在育人工作中的指导地位,把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 接班人;第二,必须坚持就业导向,尽管人们对高 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直接目的有不同认识,一些学校和专业甚至看重了升学和出国深造,我们认为,从一般负责任的学校和重点建设的专业而言,必须遵循规律,抓住根本,确立就业导向,把培养学生的就业观念、就业能力和岗位上的可持续发展 能力作为重要导向。第三,必须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采用通识理论课、实践平台和模块化教学等途径,为创新创业人才创造条件。第四,坚持素质教育和专业建设的有机融合,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人文素质教育,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重视身体素质培养,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构建全方位素质教育体系。

(二)要坚持“六业贯通”的人才培养理念

无论是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还是具体的实 施,都应该有一个统一的理念,那就是建立在以人 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的带有规 律性的理念。这就是,第一,以办好专业作为出发点,为有特色、有社会需求,能满足适应社会需要 的专业;第二,强化职业为特色,遵循高等职业教 育的规律,突出职业化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 理想、职业情怀、职业良心、职业责任和职业道德,努力培养好适应性职业化专业人才;第三,以注重学业为根本,学生以学生为主,必须在专业建设中 体现重视学业的要求,强化基础课、文化课、专业 课、技能课,并保证足够课时和基本考核要求,真正把学生的精力引导到学生上;第四,以重视就业 为根本导向,注重引导学生能就业,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切实提高本专业就业率、就业对口率和岗位 起薪率;第五,以鼓励创业为引领,要将创新创业贯彻全过程,引导一部分学生有创新精神,创业意 识的学生直接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第六,以成就事业为目标,要善于把正确的理论和理念及方法,教育和传授给学生,授人以渔,尤其是要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给学生,影响学生一生的成才成长和幸福生活。

(三)要科学制订和有效实施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制订好人才培养方案十分重要。 为此,第一,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规律,落实党中央一系列教育工作决策部署,牢牢把握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宗旨,正确处理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处理好基础理论 与专业知识的关系。第二,要广泛开展社会调查, 尽可能听取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和建 议,听取毕业校友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创造条件聘 请社会用人单位参与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针对不同行业和企业的需求,人才培养方案应具有空间和弹性,并留有订单培养等余地,并留有适应新技术、新业务的余地。第三,要制订小班多样的人才培养方案,不同生源应有不同的方案,针对不同领域也应该有一定的弹性,要允许学生以特补短、以长补短,使方案考虑不同生源,能满足不同需要。第四,要重视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跟踪,坚持动态管理、持续跟进、发现问题、及时调节、适时改进,以提高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效。

(四)要构建起校企合作办专业的良性机制

开放合作办学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 也是培养好应用型人才的前提,新建本科向应用 型本科转型,其重点就在这里,对此,在教育部的 历次文件中,都明确要求专业建设必须面向社会需求,面向行业企业,建立紧密而有效的校企合作 机制,对此,我们必须有落实和保证。第一,必须 有主导产业的依托,这是办专业的逻辑前提,也是办好专业的保障,也是专业人才培养和服务的重 要保障,必须从区域和行业需求分析出发,科学而正确地定位,确定专业办与不办,办大办小,怎么办。第二,按“六合一”要求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 员会,作为合作发展、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 业和推进学生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长效机制,六 合一指导委员会是指一个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同时是一批行业企业兼职教师,一批学生就业基 地,一批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一批教师挂职锻炼基地,一批教师社会服务基地。第三,积极开展订单 培养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也就是说,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紧密型校企合作为契带,积极创造条件,创造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 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五)要把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关键来抓

办好专业,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必须有一支高水平、高素质教师队伍作为支撑,所谓名师出高徒, 严师出高徒,教书育人就是这个道理。第一,必须培养和造就好专业带头人,专业带头人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一个小的群体,它作为专业人才培养 的主要设计者,专业主干课程的主要承担者,专业教学活动的具体组织者,至关重要,必须大力打造并有效激励加大培养积极发挥作用。第二,必须建立老、 中、青三结合的教学团队,尤其是要建立起青 年教师的有效培养机制,充分发挥中老年教师的作用,形成良好的团队效应。第三,必须把专业兼职教师结合起来,尤其要重视聘请具有一线业务经营经验和技术的同志担任兼职教师,杰出或优秀的本 专业毕业校友尤其可贵,真正实现专兼结合、双师组合、机制融合,提升综合育人功效。

(六)要重视和加强微观教学组织建设

专业建设要有效推进,必须重视和加强教学微观组织建设,构建起良好的教学组织执行机制建设。对此,我们的建议是:第一,一个专业必须有一定教研室组织保证,并有效而充分地发挥教 研室的功能,积极创造条件,把党支部建在专业 上,实现专业教学团队、专业教研室、专业党支部的三位一体,抓实人才培养的微观教学组织基 础。第二,必须统筹抓好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落实和落地工作;从重视课表到抓实课程、搞活课堂,抓好教材到丰富课余、发展课外,形成系列化“课”体系,提高教学工作有序性、有效性。第三, 要重视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加强专业和课程标准建设,加强课堂管理,加强督导评价工作,促进教学工作务实有效。

(七)要注重内外教学条件和教学基地建设

专业人才培养工作要得以实施,必须有一定的教学条件保证,要办一个高水平专业,尤其要有先进的教学条件做保证。第一,大力引进和推广先进教学技术,尤其是把云计算等先进教育技术武装教师,应用在教育教学中来。第二,要建好完整的校内实验实训基地,营造信息化、真实化环境,加强校内实践育人工作,增强课堂教育教学效果。第三,积极创造条件,通过校企合作等途径建设一批校外实践基地,并努力实现校外基地教学化,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提高学习功效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八)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国际合作

国际化是大势所趋,国际职业教育也有许多 成功经验和可取模式,要办一个高水平的专业,开展国际合作也是重要路径之一。在国际合作中,可以吸收其在办学理念、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培养模式等方面的有益经验,使我们的人才培养更多地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尤其是当前国家正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如何适应国家走出去,战略要求培养好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我们必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力争更有成效。

(九)要重视专业文化建设

专业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和一定水平,应该 探索形成自己的文化,要立足于从历史、区域、行业、职业等多种情形和要素,探索和构建专业文化,并形成相应的理念和体系,对于一些专业建设 历史悠久、职业特征相对鲜明、专业规模相对较大 的专业或专业群,我们应当把专业文化建设摆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应该探索形成并上升到文化层 面,每个学校在人才培养创新实践过程中,从学校历史现状、专业布局格局、就业市场需求等出发,实践总结形成的不同模式都可以进行总结。要办 好一个高水平专业,必须在各个方面有更高的目标、水准和要求及良好的实现机制,同时,要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强上下功夫。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说,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专业文化培育和凝练,面向职场的专业教师培养,也应该是重要的内容。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30多年的实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创造性地探索出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办学模式和以工学结合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这个过程中,作为高职院校办学和人才培 养的基点,专业不仅是教育行政部门对高职院校办学的基本要求,也是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开展 合作的考量因素,更成为公众、家长、学生评价高 职院校质量的重要参考。进入新世纪后,在教育行政部门发布的专业建设相关文件中,示范专业、重点专业、优势专业、特色专业、品牌专业、一流专业、骨干专业等提法不一而足,但建设一批代表和反映我国高职院校办学实力和水平的专业和专业群是政策的共同指向。2015年《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发布后,参照高等教育领域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模式,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也正酝酿开展高水平学校和高水平 专业建设,这不仅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之需,更是高职院校创新发展之路。

一、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政策回顾

(一)专业与专业建设

1.专业

中国古代教育中只有“科目”没有专业,近现代西方高等教育也是只设“院系”,未设“专业”。 《辞海》对专业的定义为“高等学校或中专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分工需要而划分的学业门类”。[1]《现代汉语词典》对专业的解释是:高等学校的一个系里或中等专业学校里,根据科学分工或生产部门的分工把学业分成的门类。[1]《实用教育大词典》对专业的定义是: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分工、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学科的发展和分类状况而划分的学业门类,高等学校和中专学校设置的各种专业,体现各自不同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制定各自不同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2]上述关于专业的表述尽管略有不同,但大意是相通的:第一,它是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中的学业分类;第二,它根据科学分工或生产部门分 工或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设立;第三,从国际比较看,它相当于欧美国家的课程计划。当然,也有许多学者认为,专业实际上是一种课程组织的形式 或课程组合或专门“领域”。

我国高等教育中“专业”一词形成于1952年下半年,即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院系调整时期,它是模仿苏联教育的做法。《教育大辞典》里对专业的 定义译自俄文,是指中国、苏联等国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各个专门领域,大体相当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的课程计划。[3]1952年在全国农学院院长会上,当时的教育部长马叙伦指出:“高等学校中建立以系为管理单位,以专业为教学的主要机构”,“专业”一词当时的解释是“一份专门职业或专长”,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标”。[4]自此后,我国高校中设置专业并延续至今,及至高等教育大众化后,高校之间出现了竞争态势,为争取生源、提高声誉,高校普遍注重专业建设。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类新机构的高职院校,从办学伊始就广泛认同并高度重视专业建设。

2.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在高职院校发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一是专业是作为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 基础教育讲课程,普通高等教育虽然也讲专业,但一般更多考虑学科,而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基点是专业,专业是高职院校的基础和基点; 二是专业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和活动的基本单元。从高职院校而言,一般从招生开始,都是以专业为单位进行,一直到人才计划、管理运行等都以专业为划界,二级学院或学系划分,一般都以专业群为单位,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校内外实验实训 基地等,大都以专业或专业群划分;三是专业是高职院校资源配置的基本指向。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看,一般对高职院校组织评定重点专业、特色专业、评定优秀专业带头人;而学校内部,一般也以专业为单位分配经费、配置人力,设立相应工作部门;四是专业建设水平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 平的首位体现。一般地说,有多少重点专业、专业 招生、就业情况、专业团队和带头人水准,都是学校办学水平的直接体现,也是人们评判的主要依据;五是专业结构特色也是学校办学特色的基本标志。有什么样的专业结构和特征,大致反映了学校的历史、现状、服务面向、服务能力,与普通本科相比,高职院校大多为行业特色型,其专业结构就非常有标志意义。

(二)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政策回顾

自新世纪以来,教育行政部门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进行了积极推动,早在2000年,教育部就以 教高〔2000〕1号文件的形式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实施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的通知》(以下简称1号文)。[5]而专业作为高等职业院校最为标志 性的载体和基础单位,专业建设自然是高职院校 内涵建设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教育行政部门政策的重要导向。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文件中,在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推进高等 教育大众化的重要抓手实施之初,教育部于2000年1月17日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以下简称2号文)。[6]2号文指出: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高职高专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专业 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需求的关键环节。要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 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求设置专业,并妥善处理好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与学校教学工作 相对稳定性的关系。

2004年,《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意见》(教高〔2004〕1号)(以下简称1号文)[7]同样对专业设置与建设管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是学校工作主动灵活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高等职业院校在设置专业时,要认真开展市场调研,准确把握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支持学校根据社会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灵活设置专业,并将就业状况作为设置及结构调整的依据。

2006年,在高等职业教育大发展、规模上位居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阶段,教育部发布了《教育 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以下简称16号文),[8]指出 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提出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高职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要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这些政策文件对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建设的要求和需求是清楚的,一是地位重要;二是服务区域和行业灵活适需;三是必须重视和遵循规律,办出特色和水平,尤其是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二、高职院校推进专业建设的支持举措分析

(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中的重点专业建设

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旨在遴选和培育一批办学定位准确、产学结合紧密、改革成绩突出、制度环 境良好、辐射能力较强的高职院校,进行重点支持,带动全国高职院校办出特色、提高水平。在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 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把专业建设放到了十分突出的位置。即在100所示范院校中,选择500个左右办学理念先进、产学结合紧密、特色鲜明、就业率高的专业进行重点支持,造就一批基础理论扎实、教学实践能力突出的专业带头人和教学骨干,建设一批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紧密和技术研发功能于一体的实训基地或车间,合作开发一批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课程体系,形成500个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重点建设专业群,提高示范院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

与此同时,在该文件中提出推进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创建共享型专业教 学资源库等内容都是站在专业建设层面的要求,实际上也是重点专业建设所要包含的内容。

(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中的重点专业建设

2010年,在连续实施3批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并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教育部、财政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9]明确提出新增100所左右骨干高职建设院校,其中,专业建设要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及时调整专业 结构;深化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制订培养方案,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开发专业课程,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实习基地;试行多学期、分层式的 教学组织模式,吸纳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与评价,将就业水平、企业满意度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高职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中的重点专业建设

在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和开展国家示范和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同时,教育部、财政部于2011年发布《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10]提出重点支持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提升高职院校服务经济社会能力。明确引导和支持围绕现代农业、制造业发展 重点方向,战略新兴产业、生产和生活性服务业等 重点领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支持一批紧贴产业发展需求,校企深度融合、社会认可度,就业好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同时要求推进校企对接, 探索系统培养,强化实践育人,转变培养方式,建设教学团队,实施第三方评价,文件又明确支持建设的重点专业为产业支撑型、人才紧缺型、特色引领型、国际合作型。

(四)《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

2015年,为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 精神,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文件共三大部分,其中,主要任务部分又分为5方面计32条,在主要任务的第1条开展名义为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后在附件中明 确的65项任务和32个项目,又把骨干专业建设作为第一个项目,即加强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凝练专业方向,改善实训条件,深化教学改革,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支持紧贴产业发展,校企深度合作,社会认可度高的骨干专业建设。支持专科高职院校与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社会责任感强的规模以上企业深度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面向企业的创新要求,依托重点专业(群),校企共建研发机构。面向国家重点发展产业,提高专业的技术协同创新能力,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和新兴产业发展。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培养满足中国制造2025需要的不同层次人才。

三、高职院校实施高水平专业建设的背景及特征分析

本文从专业和专业建设的基本概念出发,主要回顾了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关于专业建设的基本政策及主要举措,为我们进一步认识专业,重视和加强专业建设提供了基本参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批高水平专业,既是支持和支撑高水平高职院校的核心内容,也必将大大推动专业建设更好发展。

(一)建设高水平专业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实施高水平专业建设,我们可以从 综合视角加以分析。

1.提升高职教育办学水平的基础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20世纪80年代以来30多年的建设发展,规模上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截至目前全国高职院校数已经达到1388所,在校生规模已经超过1000余万,规模扩张既无必要,也无可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办学水平乃今后的主要任务。而高职教学以专业建设 为龙头,只有专业水平提高了,相应的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教材建设、保障条件建设改善了,办学水平的总体提高才有可靠的基础和可能,高水平专业建设在高职教育发展和水平提升中居基础和决 定性作用。

2.已有专业建设的积累成果效应所在

自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并开展以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一贯重视专业建设,各院校也把专业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在国家示范和骨干院校建设中,也把专业建设作为龙头和重中之重来做,经过学校、省、国家各层次的推动,我国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理念已经建立,模式有所创新,条件有所 改善,具备了建设一批高水平专业的可能性。

3.支持和促进产业发展之必需

众所周知,专业与产业相匹配、相对接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管理的基本依据。当前,我国经济正进入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要历史时期,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人才队伍尤其是一大批技术技能人才的适需和保证,是十分重要的路径和条件,因此,办好专业、建设高 水平专业,对于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实现转型升级 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4.促进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需要

我国经济社会正从大国向强国迈进,扩大国际合作交流,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是重要内容和重 要路径。在这一背景下,我们既要吸收和借鉴国 外优质教学资源,也要推广我国先进教学理念和 文化,建设一批高水平专业,有利于适应一带一路 走出去战略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有利于实施职业教育优质教学资源为国际化培养人才的需要,从而提高我国高职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综合水平。

(二)高水平专业的基本特征

高水平专业是一个学校长期建设积累的结果,应该具有较合理的定位,较宽广的市场,较好的办学条件和较大的行业企业和社会影响力。具体来说,至少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定位相对稳定合理

高等职业教育既具高教性,又具职教性,主要培养具有较高适应性、职业化程度较高的技术技能人才,要在基层下得去、用得着、留得住,首岗适应、岗位迁移和职业发展都比较强,但不同于本科,也不同于中职,当然,也与传统高等专科不 同,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必须在产业的经济社会中找到合理定位,同时在人才培养规格上有合理 定位。在这一前提下,具有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变化的调适水平和能力,真正做到具有可替代性。

2.办学条件相对优裕

办好专业必须有一定的条件支撑,如高水平 专业带头人、可持续的教学团队、相对稳定的专任 教师队伍,数量适当且教育质量较高的行业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先进的校内实训条件和与就业相匹配的校外实践实习基地等,在互联网、云计算背 景下,适应具有较好的信息化条件和装备,相应 地,学校举办该专业也应有一定历史。

3.办学理念清晰科学

一个专业要体现其高水平,必须有科学而清晰的理念来支撑,必须回答好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立足于培养德才兼备的技术技能人才,贯彻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同时,高水平专业应积极探索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模式和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探索形成专业建设文化和独特理念,具有鲜明办学和建设特色。

4.社会综合认可度高

高水平专业一般应当在以下方面体现社会认同度。一是考生欢迎度,可以同类专业考分和第 一志愿率来衡量;二是学生稳定度,可用转入转出该专业情况来分析,转入加分、转出减分;三是毕业生就业率,包括就业率、签约率、对口率、稳定率 等;四是学生获奖率,主要是指在各类评比和技能 大赛上获奖情况;五是用人单位满意率,主要看行 业、企业和社会各界是否满意和好评。

5.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强大

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办学的第一职能,但科 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亦十分重要,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的专业建设应当在技术技能积累中发挥作用,当然,专业教师结合行业企业发展,在开展产品和技术研发、服务中小企业等方面的能力也十分重要,作为高水平专业,在服务引领同类专业建设中作用发挥也十分重要。

6.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高

对于能够在国际合作交流,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特殊突出作用的专业,制订并推广出国际标准的专业,应当特别给予支持。

四、推进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建设的主要路径

前面我们从专业建设的概念及其专业建设在 高职院校中的重要性,回顾和解析了新世纪以来 教育行政部门对推进专业建设的要求及重点建设的方略,虽然其中表述略有不同,但规律性的东西由此可循。在新一轮优势、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遵循规律,与时俱进,找准策略,努力办出特色和办出水平。

(一)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

高等教育有五大使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职业教育有三大任务即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但无论如何,高职院校的第一和最基本的职能是人才培养,办学校如此,办专业更是如此,这是办 什么样的学校,怎样办学校的关键,而落实好这一点,更必须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大问题。第一,必须坚持德才兼备、 以德为先的原则,注重把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涵养作为重点,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巩固马克思主义在育人工作中的指导地位,把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 接班人;第二,必须坚持就业导向,尽管人们对高 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直接目的有不同认识,一些学校和专业甚至看重了升学和出国深造,我们认为,从一般负责任的学校和重点建设的专业而言,必须遵循规律,抓住根本,确立就业导向,把培养学生的就业观念、就业能力和岗位上的可持续发展 能力作为重要导向。第三,必须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采用通识理论课、实践平台和模块化教学等途径,为创新创业人才创造条件。第四,坚持素质教育和专业建设的有机融合,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人文素质教育,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重视身体素质培养,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构建全方位素质教育体系。

(二)要坚持“六业贯通”的人才培养理念

无论是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还是具体的实 施,都应该有一个统一的理念,那就是建立在以人 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的带有规 律性的理念。这就是,第一,以办好专业作为出发点,为有特色、有社会需求,能满足适应社会需要 的专业;第二,强化职业为特色,遵循高等职业教 育的规律,突出职业化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 理想、职业情怀、职业良心、职业责任和职业道德,努力培养好适应性职业化专业人才;第三,以注重学业为根本,学生以学生为主,必须在专业建设中 体现重视学业的要求,强化基础课、文化课、专业 课、技能课,并保证足够课时和基本考核要求,真正把学生的精力引导到学生上;第四,以重视就业 为根本导向,注重引导学生能就业,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切实提高本专业就业率、就业对口率和岗位 起薪率;第五,以鼓励创业为引领,要将创新创业贯彻全过程,引导一部分学生有创新精神,创业意 识的学生直接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第六,以成就事业为目标,要善于把正确的理论和理念及方法,教育和传授给学生,授人以渔,尤其是要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给学生,影响学生一生的成才成长和幸福生活。

(三)要科学制订和有效实施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制订好人才培养方案十分重要。 为此,第一,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规律,落实党中央一系列教育工作决策部署,牢牢把握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宗旨,正确处理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处理好基础理论 与专业知识的关系。第二,要广泛开展社会调查, 尽可能听取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和建 议,听取毕业校友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创造条件聘 请社会用人单位参与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针对不同行业和企业的需求,人才培养方案应具有空间和弹性,并留有订单培养等余地,并留有适应新技术、新业务的余地。第三,要制订小班多样的人才培养方案,不同生源应有不同的方案,针对不同领域也应该有一定的弹性,要允许学生以特补短、以长补短,使方案考虑不同生源,能满足不同需要。第四,要重视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跟踪,坚持动态管理、持续跟进、发现问题、及时调节、适时改进,以提高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效。

(四)要构建起校企合作办专业的良性机制

开放合作办学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 也是培养好应用型人才的前提,新建本科向应用 型本科转型,其重点就在这里,对此,在教育部的 历次文件中,都明确要求专业建设必须面向社会需求,面向行业企业,建立紧密而有效的校企合作 机制,对此,我们必须有落实和保证。第一,必须 有主导产业的依托,这是办专业的逻辑前提,也是办好专业的保障,也是专业人才培养和服务的重 要保障,必须从区域和行业需求分析出发,科学而正确地定位,确定专业办与不办,办大办小,怎么办。第二,按“六合一”要求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 员会,作为合作发展、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 业和推进学生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长效机制,六 合一指导委员会是指一个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同时是一批行业企业兼职教师,一批学生就业基 地,一批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一批教师挂职锻炼基地,一批教师社会服务基地。第三,积极开展订单 培养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也就是说,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紧密型校企合作为契带,积极创造条件,创造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 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五)要把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关键来抓

办好专业,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必须有一支高水平、高素质教师队伍作为支撑,所谓名师出高徒, 严师出高徒,教书育人就是这个道理。第一,必须培养和造就好专业带头人,专业带头人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一个小的群体,它作为专业人才培养 的主要设计者,专业主干课程的主要承担者,专业教学活动的具体组织者,至关重要,必须大力打造并有效激励加大培养积极发挥作用。第二,必须建立老、 中、青三结合的教学团队,尤其是要建立起青 年教师的有效培养机制,充分发挥中老年教师的作用,形成良好的团队效应。第三,必须把专业兼职教师结合起来,尤其要重视聘请具有一线业务经营经验和技术的同志担任兼职教师,杰出或优秀的本 专业毕业校友尤其可贵,真正实现专兼结合、双师组合、机制融合,提升综合育人功效。

(六)要重视和加强微观教学组织建设

专业建设要有效推进,必须重视和加强教学微观组织建设,构建起良好的教学组织执行机制建设。对此,我们的建议是:第一,一个专业必须有一定教研室组织保证,并有效而充分地发挥教 研室的功能,积极创造条件,把党支部建在专业 上,实现专业教学团队、专业教研室、专业党支部的三位一体,抓实人才培养的微观教学组织基 础。第二,必须统筹抓好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落实和落地工作;从重视课表到抓实课程、搞活课堂,抓好教材到丰富课余、发展课外,形成系列化“课”体系,提高教学工作有序性、有效性。第三, 要重视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加强专业和课程标准建设,加强课堂管理,加强督导评价工作,促进教学工作务实有效。

(七)要注重内外教学条件和教学基地建设

专业人才培养工作要得以实施,必须有一定的教学条件保证,要办一个高水平专业,尤其要有先进的教学条件做保证。第一,大力引进和推广先进教学技术,尤其是把云计算等先进教育技术武装教师,应用在教育教学中来。第二,要建好完整的校内实验实训基地,营造信息化、真实化环境,加强校内实践育人工作,增强课堂教育教学效果。第三,积极创造条件,通过校企合作等途径建设一批校外实践基地,并努力实现校外基地教学化,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提高学习功效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八)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国际合作

国际化是大势所趋,国际职业教育也有许多 成功经验和可取模式,要办一个高水平的专业,开展国际合作也是重要路径之一。在国际合作中,可以吸收其在办学理念、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培养模式等方面的有益经验,使我们的人才培养更多地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尤其是当前国家正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如何适应国家走出去,战略要求培养好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我们必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力争更有成效。

(九)要重视专业文化建设

专业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和一定水平,应该 探索形成自己的文化,要立足于从历史、区域、行业、职业等多种情形和要素,探索和构建专业文化,并形成相应的理念和体系,对于一些专业建设 历史悠久、职业特征相对鲜明、专业规模相对较大 的专业或专业群,我们应当把专业文化建设摆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应该探索形成并上升到文化层 面,每个学校在人才培养创新实践过程中,从学校历史现状、专业布局格局、就业市场需求等出发,实践总结形成的不同模式都可以进行总结。要办 好一个高水平专业,必须在各个方面有更高的目标、水准和要求及良好的实现机制,同时,要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强上下功夫。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说,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专业文化培育和凝练,面向职场的专业教师培养,也应该是重要的内容。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