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之于高职教育

作者: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8年04月13日 点击数:1,165 字号:【

国学是中国之学,博大精深。对高职学生施以适当的国学教育,有用还是无用,有益还是无益?

    毋庸置疑,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肯定要学一门“手艺”。但是,如果仅仅是为了掌握一门“手艺”,何必花费三四年工夫?社会培训机构举办的培训班,可以让学生快速掌握一门或几门“手艺”,解决“稻粱”的问题。古代师傅带徒弟,徒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例子不胜枚举。

    《礼记·大学》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此处的“大学”是大人之学。大学也好,大人之学也罢,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高职层次的学生均已成人,从年龄上属于“大人”,他们在大学接受的教育是大人之学,换言之,大学要教授给他们的是如何成为大人,如何从生理上的大人平稳过渡到心理上的大人,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诸方面完成定型与塑造,成为合格或者良好或者优秀的大人。

    大人之学,做人做事最为重要,品德最为重要,善良最为重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最为重要。如果失去基本的道德准则,没有敬畏心理,一个优秀的车工,可能会私自加工一支枪,继而危害社会;一个出类拔萃的计算机程序员,可能会“发明”木马病毒,危害国家信息安全;一个心思缜密、“手艺”好得不能再好的会计、出纳,可能会把公家的钱拿来炒股、消费、挥霍殆尽。

    大学教育实则是良知教育,或者首先是良知教育。高职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一个“分支”,与所谓传统大学相比,是定位与分工不同。不论培养的学生属于研究型人才还是技能型人才,他们走上社会都要用良知“早作而夜思,勤力而劳心”。因此,如果只是单纯地将技术与手艺施于学生“四体”,大学之道便无从谈起。

    高职院校教师要善于从中国之学中汲取有益的养分。2016年,笔者所在学校开设了“国学经典”课程,课程标准规定要给学生讲授“中国传统礼仪”“孔孟之道”“老庄哲学”“六祖坛经”“史学经典”“文学经典”等,范围很广。作为中国之学的精髓,每一项内容都很深厚,每一项内容都可以洋洋洒洒地讲一学期,要在80分钟的时间里尽可能地让学生有所收获,是摆在任课教师面前的巨大难题,教师必须学会取舍。

    讲授“中国传统礼仪”,我没有讲繁缛的“周礼”,而主要讲“孝道”,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讲“百善孝为先”,讲“孝悌”,课后的作业是《一封家书》,请学生谈与父母的情感。之所以选择这个话题,是因为关心父母是90后学生进入大学之后首先要明白的一个道理,没有这层“礼”,心如冰雪、我行我素、唯我独尊的孩子,学再多的技术和手艺,与父母何干?与“人之老”何干?与“人之幼”何干?

    讲授司马迁的《史记》时,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我重点讲述了“会计”一词的来历,“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讲授《老庄哲学》时,我重点讲述了“有为”与“无为”——在一个必须“有所为”的时代,要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什么时候可为、什么时候不可为——正如老子所言“事善能,动善时”。

    高职院校学生更需要人文素养教育,因为他们的“底子”普遍“薄”,智商足够,情商不足。解决其存在的问题,必须施之以传统文化教育,“毋不敬,俨若思”“君子和而不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上善若水”等思想和观点,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始终如一颗颗耀眼的星星,闪烁着迷人的光芒。

    一个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根植于心的人,他将来所掌握的“十八般武艺”在解决自身“稻粱”之后,必然会造福社会。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之于大学尤其是高职院校,实在是不能有半点轻视。

     (作者:许锋 单位:广州城建职业学院)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