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布局”专业 职教如何“谋篇”
最近相继看到两则教育新闻,引发笔者的思考。一则是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认定612个项目为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其中410个“新工科”专业改革类项目,涵盖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制造等19个项目群。另一则是相关媒体报道,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在未来两年内,将停招信息工程、物联网工程、应用物理学等11个本科专业,占学校现有53个专业的20%左右。而在此之前的5年间,该校已先后有教育技术学、印刷工程、包装工程等6个专业被撤销或停招。
两则新闻的内在联系非常耐人寻味,前者向社会释放了国家层面专业建设的重大取向,后者则是在高等学校层面落实这一国家政策的实践行动。一个是顶层设计,一个是付诸实施,两者完美结合,真真切切地告诉我们,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行将进入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新工科”建设,这一国家战略将引领全国高校铭记使命,主动服务于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为特征的新经济,服务于国家一系列重大战略,服务于产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服务于提升国家硬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毫无疑问,适时调整专业布局,不仅能够促进高等学校进一步强化特色发展、内涵发展,激发办学活力,使得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贴合得更加紧密,从根本上改变“育人”与“用人”之间“两张皮”的局面,而且从国家层面对未来战略必争领域的人才培养主动布局,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重要战略举措。
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的及时调整,已然成为一种趋势,也必将紧随“双一流”建设的步伐得到稳步实施,以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然而,与此相比,包括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内的职教领域的专业设置,却未能纳入这一战略规划,目前仍然处于混乱和无序状态,存在着拖累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隐患。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虽经多轮调控,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生源为王”“生存优先”的当下,职业教育办学仍然普遍存在着布局凌乱、专业重复、贪大求全、质量较低等乱象,降低了职教品质,导致了恶性循环,成为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短板和“天花板”。
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专业设置缺乏谋篇布局。众所周知,专业设置的布局往往与学校设置的布局紧密相连。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一些地方职业院校的设置缺乏科学布局,没有整体规划,一方面,半死不活的学校撤不掉,已经走向衰败的学校又转不了;另一方面,办学不规范、条件不具备、目标不正确的民办职校和培训机构却野蛮生长、唯利是图。混乱的学校布局,直接带来专业设置的随性而为。
从历史溯源角度看,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中,包括工、农、商、银、交通、粮食、会计、卫生等在内的行业中专,曾是各地中职教育的主力军。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时代转变,这些学校在完成历史使命后,纷纷“转型升级”,或抱团组合升格为职业技术学院,或融入市场大潮转向举办综合性职业中学。令人遗憾的是,出于生存的需要,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大都陷入“大而全”“高大上”的专业设置误区。一些中职学校专业设置非常随意,“唯热是追”,不顾本地企业需求,也顾不上考虑师资、场地、设备等办学条件是否具备,盲目上马,质量难保。而高职院校则普遍按照“大学”的模式进行高标准建设,热衷于追求“航空母舰”式的超规模办学,专业设置越来越全,而行业特色却越来越弱,与企业行业渐行渐远。
毋庸讳言,如此混乱的专业设置,不仅会因校际专业重复而造成职业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会因不具备专业举办条件却盲目上马导致品质降低,使办学陷入招生难、管理难、质量低、就业难的恶性循环。这样的状况,迫切需要得到彻底改变。
需要指出的是,职业教育是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肩负着培养数量充足、质量过硬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其专业设置的调整,不能仅仅满足于区域一盘棋、校际之间不重复的低标准低要求,更要与国家的发展战略、与科技进步和时代变迁紧密结合起来,尤其要考虑与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的衔接问题。
以人工智能专业为例,由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指出,将全面推进“新工科”建设,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控制、数学等学科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形成“人工智能+X”复合专业培养新模式,到2020年建设100个“人工智能+X”复合特色专业,建立50家人工智能学院、研究院或交叉研究中心。这看似“高大上”的专业,自然需要“工科优势高校组”发挥主力军作用,积极培养设计类、创新类高端研发人才,但职业院校也将承担应用型人才培养任务。如果占据教育“半壁江山”的职业教育不能在应用领域担负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任,“人工智能+X”国家战略的顺利实施将会受到严重影响。
所以说,当前广大职业院校普遍面临的迫切任务,是与时俱进地对专业设置进行谋篇布局、科学规划,既要避免同一区域内校际之间的专业重复,更要着眼未来及时淘汰会被人工智能取代的低端专业,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兴建那些既与时代需求相适应,又与高等教育有较好承接关系的“未来专业”。
(作者:王寿斌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党委副书记)
- 上一篇:高职单招:火热中要注重规范[ 04-19 ]
- 下一篇:高职高水平专业怎样建与评[ 05-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