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大国工匠?

-- 2017年江西省教育发展系列观察之职业教育

作者: 来源:江西日报 发布时间:2018年01月20日 点击数:864 字号:【

职业教育,素有“半壁江山”之称,因其办学规模分别占到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一半左右。且看数据:全省57所高职院校,在校生超过52万;483所中职院校,在校生超过67万;累计输送毕业生165万余人,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6%、高职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85%以上。

如何办好职业教育?省教育厅职成处处长汤泾洪表示,必须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开展校企合作、推行学徒制,着力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中国制造”培养大国工匠。

对接市场,灵活调整专业设置

去年4月,南昌汽车机电学校与世界500强企业博世公司签约,双方重点打造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使学生真正实现“学中做,做中学”。校长周树文告诉记者,博世是德国的工业企业之一,从事汽车与智能交通技术,跟着博世设置专业,不会错。

这是南昌汽车机电学校调整专业设置的创新之举,也是全省职业教育根据市场需求科学制定和统筹安排专业设置的一个缩影。去年6月,我省一次性新增网站推广、客服管理、旅行社外联、速录、社区文化与民间组织管理、事故汽车定损等125个专业。

近年来,各职业院校主动融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战略,设置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布点数214个;多方共建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20个,与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合作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31个;建设省级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74个,建设职业能力培养虚拟仿真实训中心25个,建设骨干职业教育集团12个;开发建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23门,建设省级高等职业教育精品在线开放课程467门。

校企合作,校门厂门无缝对接

1月9日,九江职业技术学院与京东集团举行校企合作项目签约授牌仪式,双方将共同培养自营式电商人才。京东集团代表焦瑞勇认为,学校和企业将共同建立产学研基地、学生实习和创业基地、企业创新基地等。

南昌一专从2012年开始逐步建立校企“双向介入、互利互补、共建共进”的合作机制,如今已取得丰硕成果。广州鸿利光电有限公司、上海人本集团、中铁二十四局、阿里巴巴等60余家公司参与办学,实现学生由“找工作”到“选工作”的华美转身。

近年来,我省制定出台了《江西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等文件,推动学校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鼓励职业院校与行业、园区和企业广泛互动、密切合作,不断健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积极开展订单培养等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师徒传承,精心培养大国工匠

走进江西省电子信息工程学校的生产性实训车间,师傅一声令下布置加工任务,学生认真细致完成产品加工,师傅逐一点评。这是该校创新推出“新三元式现代学徒制”的关键“一元”,即在学校、企业二元培养要素外,增加“校内生产性实训车间”这一要素,目的是让学生原先需要在企业完成的大部分岗前培训任务前移至校内生产性实训车间完成。如今学生加工产品的成品率由当初的不足50%提高到90%,加工时间由当初的超出额定工时到限时内完成,证明了现代学徒制的价值。校长杨乐文认为,“现代学徒制有利于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

汤泾洪认为,推行现代学徒制,是培养大国工匠的奠基工程。为进一步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去年12月我省下发《关于加强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实施意见(试行)》,明确要求各职业院校要吸引企业技术骨干、社会上的能工巧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到职业院校设立“名师工作室”,进行专业技能和工匠精神的言传身教,薪火相传。(实习生 邹南青 本报记者 骆 辉)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Baidu
sogou